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
发布时间:2016-04-20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

《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人民政府

                           20151224

 

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对于加快铜川文化建设、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对照创建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按照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依托铜川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坚持硬件软件并重、建设管理并举,健全长效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人民群众从文化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的跨越迈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政府投入主导、公共财政支撑、社会广泛参与、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2.国家标准和本地特色相结合。严格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注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重点解决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为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3.盘活存量与适度扩充增量相结合。通过转机制、强管理、调结构,整合、激活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提升综合效能,对欠缺的、不达标的设施加快建设,人员不足的尽快配齐。

    4.制度创新与实践推动相结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制度建设成果并落地生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创建目标

   到2017年,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数字化服务更加普及,绩效评估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文化队伍整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各项创建指标均达到《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西部)。

    1、对标达标、补齐“短板”。对照《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西部)所涉及的3294项主要指标,铜川市已达标的占89.8%,其中70%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未达标的仅占10.2%,需要着力补齐的“短板”主要表现在:(1)标志性文化场馆建设滞后,不能满足重大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     (2)部分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3)区域文化资源没有彻底实现共建共享,特别是铜川矿业公司社会化管理后,公共文化场馆尚未全面对社会开放。(4)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不够先进,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还未形成。(5)基层文化队伍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年龄老化,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的招募和组织工作滞后,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亟需发展壮大。(6)对偏远地区和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比较薄弱,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尚未彻底打通。

    2、创新创优,打造亮点,充分发挥示范作用。(1)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地方立法上求突破,出台《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办法》,使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2)在公共文化场馆效能发挥上求提升,建立铜川市集文教科体等相对统一的公共场馆开放办法。(3)在特殊群体文化服务上求均等,开展贫困地方、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精准文化惠民扶贫,制定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措施。(4)在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上求创新,充分应用现代数据传播方式,优化服务手段,通过“互联网+文化”,建成铜川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5)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上求发展,采取政企共建、社会参与、全民共享,助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6)在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上求推广。以节庆文化与品牌文化相结合,整合现有文化活动品牌,凸显特色,着力打造“书画之乡、文化铜川”。(7)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上求提高,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村(社区)一线文化工作人员,培养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骨干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发挥各类文化人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8)在制度设计创新实践上求深化,正确把握制度设计的运用价值,精准定位,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中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人才匮乏、资金投入有限等难题。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功能优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1.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优先、均衡发展、全面覆盖”的思路,投资10亿元建设铜川市文化体育基地(铜川剧院、铜川全民健身馆)、市博物馆、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每个区县建成一座数字影院。投资1500万元完成照金镇、黄堡镇、董家河镇、红土镇、陈炉镇、棋盘镇、彭镇等7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

    2.改造提升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按照“盘活存量、理性提升、完善功能”的思路,对目前已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市县两馆要合理改造,充实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改善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压缩办公用房,扩充群众活动空间。建成10个标准化市级示范文化站(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对未达标的乡镇文化站按照文化站评估标准逐一达标。

    3.推进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通过改建、新建和引导社会力量资助,80%的村、社区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套建设文体活动场地。

    4.突出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继续推进照金红色文化名镇建设,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作用。打造陈炉陶瓷文化古镇,做好历史遗存、风貌建筑保护开发工作,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二)坚持需求导向,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1.深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升服务,丰富文化供给,实现设施现代化、服务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保障常态化。进一步扩大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铜川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项目服务效能。市县两级图书馆人均藏书0.8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6次以上,人均年新增图书0.04册以上,人均到馆0.4次以上。各区县分别配备一台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市县文化馆全年向群众免费开放,市、县文化馆各配备1台流动服务车,下基层开展流动服务次数每年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不少于10场,流动展览6场以上。乡镇文化站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积极推动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免费开放服务。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全市每个贫困村,确保每年放映电影12场、开展文艺演出3场、图书馆流动服务2次,发挥市县“两馆”文化龙头作用,通过下派文化指导员、培训文化志愿者,开展群众文化帮扶工作。开展特殊人群文化关爱行动,建设和完善市县“两馆”标准化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立工地书屋,定期开展送戏、送电影到工地,满足农民工群体文化需求。每年组织两次以上、全年不少于200人的留守儿童夏(冬)令营活动。教育、老龄、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等部门广泛开展专题文化活动,办好“少儿艺术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老年人趣味运动会”“残疾人文艺汇演”等。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组建市县两馆理事会,提高决策、执行和监督水平。全面落实《陕西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在基本服务项目、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高于西部地区人均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编印并及时更新《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推行“菜单式”服务,变“你给我接”为“你需我送”。建立和完善群众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办法》,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区县和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市县文化主管部门每年开展群众评价不少于2次,业务单位不少于4次。

    (三)坚持示范引导,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1.打响一批公共文化活动品牌。采取市区(县)联动、部门协作、文化单位联手、社会广泛参与的办法,持续打造“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四大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活动质量和影响力。各区县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做到一区县一品牌、一乡镇一特色。突破传统办馆模式,把音乐欣赏、展览展示、沙龙演讲、报告讲座、培训辅导、群众文艺接着讲、乡村文化大舞台、印台大舞台等活动纳入常态服务项目。办好以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活动。整合现有文化品牌,举办柳公权、范宽全国性书画大赛,着力打造“书画之乡、文化铜川”。

    2.创作一批精品力作。按照体现铜川文化元素、反映时代特色的要求,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选题策划,建立重点文艺作品创作题材项目库,推出有影响力的“铜川原创”,每年至少推出一台新剧目。把文艺精品创作纳入文化业务部门年度考核,市直和各区县文化业务单位每年创作优秀作品不少于5件。实行重点文艺作品创作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制度,制定重点文艺作品扶持奖励办法,加大对重大题材作品支持力度。支持促进残疾人艺术创作,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3.培育一批示范性群众文艺团队。对全市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进行调查摸底,分类登记、造册、建档,在经费保障、场地设备、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支持。到2017年底,实现每村(社区)有队伍、有场地、有设备、有活动、有保障。通过开展培训辅导、赛事展示等方式,培育扶持200支管理规范、活动正常、影响较大的各类群众文艺团队,优秀文艺团队达到100支以上。支持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对优秀群众文艺团队进行表彰奖励。

    4.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015年开始,拓宽面向农村和基层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展览、培训讲座、社区广场电影放映等,每年购买演出不低于750场。把民营文化企业和社会文化组织纳入政府购买范围。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在区县建设数字影院的企业,按照国家政策给予资金补贴。联系省级以上文化团体来铜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不少于20场次。

    (四)坚持科技创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1.加快地方特色数据资源库建设。组建全市文化系统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小组,按照“实用、准确、及时、标准”的建设要求,多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数据,做好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的系统功能设计及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工作,确保完成5个地方特色数据资源库建设任务,其中:市图书馆完善红色文化、养生文化、佛教文化等3个已建成的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新建耀州瓷文化资源库。市艺术馆建设市级非遗、民间特色文化等2个地方特色资源库。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等项目建设。

    2.应用现代数据传播方式。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加强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站)、监测台(站)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工程,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工程,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打造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

    3.建立统一的公共文化数字移动服务平台。以移动无线通讯网络为支撑,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单位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以适应移动终端一站式信息搜索应用为核心,以云共享服务为保障,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为公众提供搜索和数字阅读、图书查询、订阅以及推送最新文化资讯等公益服务。 

    (五)坚持能力为重,强化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1.健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基本队伍。调整市县两级文化业务单位从业人员结构,一线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12名工作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为每个行政村和社区至少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在全市开展文化队伍职业道德宣传教育。依托省内高校和省级文化单位,建立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业务干部不少于100人。市县在职人员脱产培训每年不少于15天,基层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每年不少于5天。

    2.培养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骨干人才。制定重点文化人才评价办法,建立扶持奖励机制,对文艺团体、图书馆、文物保护、书画创作、工艺美术、文艺创作、文艺研究、非遗保护等八个类别,开展精英人才引进和重点培养。制定《铜川市文化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择优聘用,逐步提高待遇,确保聘用人员用得上、留得住、热情高、作用大。

    3.壮大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制定《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务手册》,完善招募登记、服务记录、管理评价、激励保障等内容,规范志愿者管理。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扩充急需的阅读推广、群众文艺辅导等方面的志愿者,建立相对固定服务团队。开展优秀文化志愿者评选活动。

    (六)坚持制度创新,破解突出问题

    1.开展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研究。调研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服务效能的现状,比照西部同类地区的发展水平,提出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的主要指标、预期水平、基本路径和实现方式。

    2.开展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新模式研究。立足铜川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现实基础,研究全面加强铜川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技术支持和实现方式;重点研究如何在整合现有资源、公共文化需求与反馈系统、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创建期内加以运用。

    3.开展特定地区和特殊人群公共文化权益保障研究。基于铜川是革命老区,为山区群众、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点研究特定群体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使精准文化惠民扶贫常态化、制度化。

    四、创建步骤

    第一阶段:(20157月—12月)

    根据《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西部),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创建方案、宣传方案、制度设计方案等,明确目标,成立创建组织机构,为申报创建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阶段:(20161月-20177月)

    逐项对照《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西部),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完成《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力争各项指标高标准、高水平达标。对创建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的好做法和先进经验。

    第三阶段:(20178月-12月)

    对创建工作进行自查,改进提升,迎接国家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市长为第一召集人,市委、市政府分管文化广电工作的领导为召集人,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加强督导,确保成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合力。

    (二)完善机制,保证投入。根据创建工作任务,创建周期内计划投资10.5亿元,其中设施建设10.3亿元,开展公共文化活动1000万元,公共文化产品供给450万元,人才队伍保障500万元,市财政每年安排创建工作运行经费50万元。建立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长幅度,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搭建创建示范区信息交流和新闻宣传平台,通过舆论宣传、知识问答、户外公益广告等形式,提高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关注度,争取市民支持和社会参与。

    (四)严格考核,强化督导。对照创建标准,严格实施创建过程管理,建立创建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纳入地方立法,及时考核、督导、总结、推进。

 


版权所有:中共铜川市委组织部 运行维护:铜川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地址:铜川市新区朝阳路9号  邮编:727031 联系电话 09193580599 联系邮箱:tczzbdjzx@163.com 陕ICP备07009401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铜川党建"微信

陕公网安备 61020402000120号

分享按钮